《三国演义》三国时期都有哪些著名战役,战
巜三国演义》里三次著名的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一)、这三战相同的地方在于:一,三战都使用了火攻这一战术,并且都是最终由火攻战结束战争;二、一般认为,这三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当然,夷陵之战是否以少胜多是有争议的;三、三战在进行过程中都使用了“相持”这一战术,战争拖延的时间都比较长。尤其夷陵之战,战争的双方在山川综谷间相持了一年之久,可谓旷日持久。四、这三战都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之战,因而其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官渡之战使曹操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使他一跃成为全国实力最强的军阀。赤壁之战确立天下三分的历史格局,使三国的走向日趋明朗。夷陵之战则最终确立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使三国成为事实。
这三战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三战爆发的时间不同。官渡之战爆发于建安五年(200),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208),而夷陵之战则迟至黄初三年(222)。二、三战爆发的政治背景不同。官渡之战是在军阀割据状态下爆发的,赤壁之战是在曹操显现统一趋势的情况下爆发的,而夷陵之战又是在三国鼎立已经大致形成的情况下爆发的。
(二)至于这三次大战胜败各有特色。
一、《三国演义》中的官渡之战胜败原因?
袁绍的外线作战的重要失误就是兵力过于集中在一点,而最关键的机动兵力没有达到战术目的,都被曹仁给击败,当击败后就集中兵力和曹操对峙,丧失了战术主动权。他的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对机动兵力的认识不足,准确的说,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军事盲。
反观曹操的用兵,内线收缩是呈现层次化,最后吸引袁绍的主力在官渡进行对峙,而曹操的机动一直在寻找袁绍的补给线的问题,结果被曹操抓住战机,在乌巢破袭了袁绍的补给中心,而袁绍因为兵力过于集中,在破袭补给后的进攻中的局部战场没有形成人力的优势,所以没有办法利用曹军兵力分散的缺点破袭关键一点。导致粮尽兵退,最后战役失败。准确的说,曹操是通晓兵法的,知道机动部队的正确应用。
具体分析:
从兵力上看袁绍是占有明显优势的,而曹操在兵力上弱势的。从战争的方向看,战争是从袁绍的领地攻击曹操的领地,所以袁绍是典型的外线作战,对曹操形成威压的态势,而曹操处于内线防守态势。
作为占有强大优势而且处于外线的袁绍应该如何破击收缩在内线的曹操呢?袁绍应该利用兵力的优势和外线作战的战术原则,就是如下两点:
一、利用兵力的优势,形成战场局部火力和兵力的优势来攻击曹操内线的一点,迫使曹操的兵力向吃紧的一点进行收缩,因为兵力的稀少,一定会暴露其他多点的缺陷,从而使用机动部队去破袭曹操增援的侧翼或者在战略上变换主攻方向,形成一点吸引主力,而自己的主力迂回的战略态势,从而达到占据战场形势的主动的态势。
二、因为曹操是处于内线作战,所以兵力和补给都相对集中,而内线作战的补给线非常短,所以如果曹操收缩防守,就一定要让主攻部队对曹操形成威压或者合围的战略态势,而以多股机动部队去执行切断粮道,兵道,或者寻找突破点的任务,并且在机动的过程中不停寻找战机,吸引其主力部队并将其调动出来,在外线形成合围的形势,打破其内线收缩的战略布局。
外线作战一定要在机动中不停寻找敌人的弱点,尤其在以强破弱的时候,兵力和防守的不足是其重要的漏洞。
作为防守一方的曹操应该如何做呢?首先曹操是内线防守,因为是内线,所以从兵力到补给都是对袁绍军外线作战的极大优势,首先是可以利用内线的兵力补给线短来进行长久防守。但是从战术原理看,根据资源有限的原则,单纯的防御是一定要失败的。所以在有效的进攻中的防御才是最有效的。从战术原理看,内线相对外线的最大优势就是补给线短,而外线作战的最大缺点就是补给线过长,而且为了维护补给线,需要调配众多的兵力,而且因为补给线长,就等于暴露最大的漏洞给内线作战的敌人。换句话说,就是处处都是可以打击的对象。所以曹操在内线防守的同时,进行有效的战术出击,捕获敌人的物资,切断其补给线是内线作战的基本原则。所以,曹操应该依照如下两点来抵御袁绍:
一.以一点为防守要点,吸引袁绍军的主力进行会战,将敌人的主力吸引到一个地方,拖延时间,进行积极防守。
二.内线出击,但是前提是最好消灭了敌人外出的机动部队,如果没有消灭敌人的机动部队就擅自分散兵力,导致敌人的机动力量可以配合主力在己方兵力分散的时候进行破袭和夹击。出击的目标应该就是敌人的补给线。有效的破袭敌人的补给线,是内线作战的己方对外线作战的敌人最有效的方法。
所以内线的机动作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机动作战来大量牵制敌人的补给和人员,那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单纯的防御就意味着灭亡。
应用上述的战术原理,袁绍的外线作战的重要失误就是兵力过于集中在一点,而最关键的机动兵力没有达到战术目的,都被曹仁给击败,当击败后就集中兵力和曹操对峙,丧失了战术主动权。他的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对机动兵力的认识不足,准确的说,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军事盲。
反观曹操的用兵,内线收缩是呈现层次化,最后吸引袁绍的主力在官渡进行对峙,而曹操的机动一直在寻找袁绍的补给线的问题,结果被曹操抓住战机,在乌巢破袭了袁绍的补给中心,而袁绍因为兵力过于集中,在破袭补给后的进攻中的局部战场没有形成人力的优势,所以没有办法利用曹军兵力分散的缺点破袭关键一点。导致粮尽兵退,最后战役失败。准确的说,曹操是通晓兵法的,知道机动部队的正确应用。
二、《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胜败的原因
一场战役的胜负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文化意识,这是软实力;二是战斗力,这是硬实力。
我们先来分析参战双方的文化意识。刘备阵营的诸葛亮和孙吴阵营的鲁肃,分别独立对未来的天下形势作出了三足鼎立的战略预判。但在曹操阵营里,却没有一个人能看到这种发展趋势,包括曹操自己。所以,当曹操不费力气拿下荆州后,曹操和他的智囊团都想当然地认为南北统一即在眼前,没有悬念。因此,你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谋士们集体失语,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诸葛亮对北方、南方乃至西川都十分了解,鲁肃生在南方,对南方更是了如指掌。诸葛亮和鲁肃作出三足鼎立的预判是基于对全国形势的全面的、准确的了解。而曹操、荀彧、荀攸、钟繇、贾诩、程昱都是北方人,对北方非常了解,但对南方的了解少得可怜。而且当时北方也是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以,曹操和他的智囊团自然就忽视了南方,尤其对刘表统治荆州和孙氏经营江东这些年来所取得的成就知之甚少,甚至有偏见。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曹操和他的智囊团轻视南军,准备不足。
北军参战的积极性不高,士气松懈,不擅长水战,加上不适应南方气候,虽然人数占优势,但在战斗力上大打折扣。而周瑜的三万吴军和刘备的两万荆州兵,同仇敌忾,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
三、巜三国演义》中夷陵之战胜败的原因
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军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用10000名全副武装的现代特种兵如何才
就这个配置,别说统一三国了,全世界加起来也不是对手,顺便从秦汉时期一直统一到大清时代都没有问题!
先来看看你的配置:
10000名配合默契状态很好的全副武装的特种兵,外加上100架武直-10武装直升机和100辆zbl-09装甲车以及50辆99G主战坦克和200辆各式各样军备需要的其他军用车辆和所有现代军用道具/工具加设施,最后还有1架轰炸机100名心理医生,生理方面有1000医护人员,最后还有一枚空投/发射专用的1000吨TNT当量威力的第四代无辐射小型核弹用于任何情况尤其是挽回战局,并在一个地理位置不错的地方建好了军事总部/基地,这儿有专门负责战场指挥的王牌指挥官,在上述条件下且不考虑武器/设备(除那枚核弹头外)、寿命、油量、以及人员吃饭药物等问题,但要考虑设备战斗损坏的维修、人员的休息、受伤、医治以及对占领地区的控制。
就这个配置放在三国去,要么被认为“天神下凡”,要么就是“恶魔下凡”,在恶魔面前,像无敌一样存在的吕布、万人敌关羽,还有那一大堆像张飞、张辽、许褚、徐晃、太史慈等等全部都是菜鸡,和普通士兵没有什么区别?
最强的骑兵有用吗?恐怕在坦克、各种大炮面前,只需要一炮让整个战场的马全部受惊乱跑,各种践踏,一片乱象,然后变成一片狼藉!
而且还有军事基地的支持,还有各种医护人员,我想不到三国的猛将们有任何翻盘的机会。想想战争的时候,当时战争代差才多大,英国才派出了多少兵力?但是结果确实完虐,那时候我们还有炮,还能反抗一下。
但是你这个设定我想三国猛将再厉害,连反抗的余地都没有,只能匍匐下来“拜神”了,因为这些事天兵天将,神兵神将!
有哪些三国题材的单机版手游
手游单机的三国题材游戏大多都是策略类的,而且这些游戏很少很少,大部分都是需要氪金类的,当然,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没有这个问题,下面呢小编就把为数不多的单机三国类手游推荐给大家。
《三国大时代》
还记得曾经靠技能、秘籍通关的《三国群英传》吗?这款《三国大时代》的玩法也是差不多,每个英雄都有着自己的技能(被动和主动),另外游戏还有兵种、阵法、装备等玩法,在游戏中你可以投靠某个帝王,也可以自立为王。小编推荐第二部和第四部,他们都可以离线玩,2部游戏的差别也很大。
《锄战三国村》
开罗的一款养成策略类游戏,就是《合战忍者村》的三国版,虽然游戏的画质是像素类,但是内在玩法特别丰富,你可以建设城镇、开疆扩土、带兵打仗、招武将、锻装备,甚至你还可以再游戏中挖矿、种菜、砍树收集材料。
《乱世曹操传》
一款回合制rpg扮演游戏,玩法方面和《三国大时代》差不多,只是这款游戏更偏向于RPG,没有什么带兵打仗的内容,游戏可以根据各种武将搭配出不同的阵法,游戏是一开放世界为主,你可以在游戏中随意游走,探索各种隐藏剧情和支线任务。
诸葛亮是谁的徒弟
我想首先是其父母,其次友朋。终来是自修。
“奉孝不死,卧龙不出”是否言过其实
言过其实。因为这句话,《三国演义》、《三国志》里面都没有!是近人的牵强说法。
《三国志》中,郭嘉算无遗策;他的确是曹操最喜爱的谋士之一,死后可以“托付后事的那种”;
但在人才济济的曹魏,郭嘉可能不唯一;他死前虽然封侯,但军中职位还是祭酒;死后也是在曹奂即曹魏灭亡的前夕,才配祀太祖庙。
一、算无遗策、几无失手的郭嘉。
郭嘉(170年-207年),河南人。是曹操最心爱的谋士之一,也被后世推崇,其中有一位重量级粉丝——毛。
毛在1959年3月的郑州会议上,指出:““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伟大领袖都为之打call。
(郭嘉▲)
我们先抛开诸葛亮,但看郭嘉牛在哪里:
1、眼光深远。早年郭嘉在袁绍账下,但知道袁绍外强中干,投奔曹操,新君臣一拍即合,相见恨晚;作为一个谋士,谋划好自己,才能谋划天下;而郭嘉对于天下大势判断极准。
2、“十胜十败”之策。西晋《傅子》一书,说郭嘉在官渡之战中,做出“十胜十败”的论断,为曹操坚定“以弱胜强”决心;但请注意,当时曹操的手下的谋士,荀彧,贾诩都有类似说法,并非是郭嘉一人独算。
3、劝曹操东征吕布、刘备。袁绍攻打公孙瓒时,郭嘉劝曹操抓住机会,攻打吕布;当时士卒疲惫,但郭嘉力劝,曹操咬牙一鼓作气地生擒吕布,消灭后患;攻灭弱小的刘备,郭嘉也坚定了曹操的出击信心。
4、预见孙策死于平常人之手。
5、献计曹操伪征刘表,使袁谭、袁尚发生内讧。
6、建议曹操以轻兵击乌桓。
总体来看,当时人记载了郭嘉的六次谋划,从无失手,让曹操在决战前周全行事、果断行事,功劳巨大;这体现了郭嘉过人军事才能、参谋能力,放在今天,可能是顶级的参谋长。
但关键问题来了,为什么郭嘉屡献奇计,和曹操的关系亲密,但和曹操从征11年,临死前的职位只是司空军祭酒?
《三国志·郭嘉传》
(曹操)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
要知道,在官渡之前,荀彧已经是尚书令,荀攸是汝南太守、尚书,贾诩是执金吾,程昱历任尚书、东中郎将、济阴太守、振武将军……
2、郭嘉能力很强,但曹魏同样人才济济
2.1 人才济济的曹魏
打个比方,如果官渡之战中,“十胜十败”是郭嘉一人独创看法,那么他可以后来居上;但实际情况,荀彧,贾诩都有做出正确判断。
也就是说,郭嘉被《三国志》赞誉,被后人赞誉,于他和曹操的亲密关系有关;其他曹魏谋士、将领并不比郭嘉差太多。这也就能理解在体制中,荀彧、钟繇、夏侯惇、于禁、乐进、李通、荀衍(荀彧兄)、程昱、曹仁、徐晃、李典这些人,都在郭嘉之前封侯。
即是说,郭嘉不早逝,也会和其他人才竞争,很难获得和诸葛亮一样的地位。
2.2 另外,需要考虑郭嘉的缺点,考虑曹魏体制内复杂的人际关系。
(人才济济的曹魏 ▲)
郭嘉作为最高领导的喜爱的谋士,恃才傲物,被《三国志》提到“不治行检”。放到今天大概是保养小蜜、公款吃喝、公车私用之类,这是一大缺点。陈群就数次向曹操控诉郭嘉,但郭嘉仗着受宠,不以为意。
另外,考虑整个体制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曹操外,其他同僚并不喜欢郭嘉。因为奉孝提出的一些谋略,不顾中下层的感受,如强行进兵攻击吕布;这虽然是曹操的心里话,但底下兵将执行多有怨言,这是郭嘉难以调和的矛盾。
3、回过头再看诸葛亮。
深入分析了郭嘉的优缺点,我们再说诸葛亮。
诸葛亮是蜀汉丞相,朝中地位是远高于郭嘉;诸葛亮因此有着广大的空间施展政治能力,这是郭嘉所不具备的;在智谋方面,因为二人没能在赤壁之战直接面对,无法比较高下。没有必要拉着诸葛亮衬托郭嘉。
因此综合来看,无论《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没有“奉孝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
(诸葛亮▲)